翅与脉序 Wings and Veins

翅的简介

翅一般近三角形,所以有3缘3角。将其平展时,靠近头部的一边称前缘(costal margin),靠近尾部的一边称后缘或内缘(inner margin),在前缘与后缘之间的边称外缘(outer margin)。翅基部的角叫肩角(humeral angle),前缘与外缘的夹角叫顶角(apical angle),外缘与内缘的夹角叫臀角(anal angle)

新翅类的昆虫为了适应翅的折叠与飞行,翅上常有3条褶线将翅面分为4区。翅基部具有腋片的三角形区域称腋区(axillary region),腋区外边的褶称基褶(basal fold);从腋区的外角发出的臀褶(vannal fold)轭褶(jugal fold)将翅面腋区以外的部分分为3区:臀前区(remigium)臀区(vannal region)轭区(jugal region或neala)。一般以臀前区最发达,但直翅类昆虫后翅的臀区则甚为发达。双翅目蝇类前翅后缘基部具有一两片膜质瓣,即翅瓣。一些昆虫翅两端部前缘具1深色斑,称翅痣(pterostigma)

翅的基本结构(冯浈皓 绘,仿 Snodgrass)

翅脉的类型

翅脉(vein)对翅的表面起支撑作用。主要分为纵脉与横脉、凸脉与凹脉、副脉、闰脉与系脉。

  1. 纵脉与横脉纵脉(longitudinal vein):是从翅基部发出伸到翅边缘的脉,起始于足气管的气管干的分支,是翅脉的主体。横脉(cross vein)是横列在纵脉间的短脉,起加固翅面的作用。
  2. 凸脉与凹脉大多数昆虫的翅面并非绝对的平面,特别是比较原始的种类中,翅面大体呈褶扇形,纵脉凹凸相间,从背面观处于褶顶的脉称为凸脉(convex vein),以“+”表示;而处于褶底的脉称凹脉(concave vein),以“-”表示。
  3. 副脉、闰脉与系脉副脉(accessory vein)为纵脉的分支,其命名原则是在原脉的简写后顺次附以小写的a,b,c等英文字母,如Cu1的分支可写作Cu1a,Cu16等。闰脉(intercalary vein)是在相邻的两条纵脉之间加插的一些较细的纵脉,因此又叫加插脉或间插脉;命名加插脉时是在其前一纵脉的简写字母前加一大写的英文字母“I”,如在R1后的加插脉写作IR1;加插脉常见于蚂蚁的翅。系脉(serial veins)是两条以上的脉分段相连成的一条脉,过去命名系脉多将组成系脉的脉名用“&”或英文连字符“-”相连,如分横脉(s)与第2径脉(R2)组成的系脉写作s&R2或s-R2;不过,现在系脉命名的国际趋势是用“+”号相连各组成脉,如上述的系脉可命名为s+R2。

假想模式脉序

假想原始脉序由7条主纵脉及6条横脉组成。7条纵脉从前至后依次为:
(1) 前缘脉(Costa,C)位于翅的最前方的一条不分支的凸脉,一般形成翅的前缘。
(2) 亚前缘脉(Subcosta,Sc)位于前缘脉之后的凹脉,端部常分为第1亚前缘脉(Sc1)和第2亚前缘脉(Sc2)。
(3) 径脉(Radius,R)通常是最强壮的一条脉;主干为凸脉;先分2支,前支叫第1径脉R1,直达翅缘;后支称径分脉(radial sector,R),此脉径2次分支,形成第2至第5径脉(R2,R3,R4,R3)。
(4) 中脉(Media,M)位于翅的中部,主干为凹脉,经2次分支形成第十至第4中脉(M1,M2,M3,M4);有的学者把第1次2分支后形成的前支叫前中脉(anterior media,MA),后支叫后中脉(posterior media,MP),前、后中脉又各分支形成第1前中脉(MA1)、第2前中脉(MA2)和第1后中脉(MP1)、第2后中脉(MP2)。
(5) 肘脉(Cubitus,Cu)主干为凹脉,分为2支,即第1肘脉(Cu1)和第2肘脉(Cu2);第1肘脉常可再分2支,分别称Cu1a和Cu1b。
(6) 臀脉(Anal vein,A)位于臀区,常3条,也可能多条,命名时从前到后依次用1A,2A,3A……nA。近年来有人认为臀脉不是真正的翅脉,只是与翅折叠有关的新结构,最好称其为臀线(anal bar)。
(7)轭脉(Jugal vein,J)具有轭区的昆虫翅常有一两条轭脉,分别称第1轭脉(1J)和第2轭脉(2J)。

在这些纵脉之间常有一些横脉相连,横脉的命名除肩横脉用小写的英文字母h表示外,一般把所连的两纵脉名的小写字母用连字符-连起来,如径脉与中脉间的横脉就用r-m表示;如果横脉相连的两支纵脉属于同一纵脉的分支则直接用纵脉的小字母命名该横脉,如径横脉用r表示,中横脉用m表示等。在假想原始脉序中横脉有6条。

假想模式脉序图(冯浈皓 绘,仿 Ross)

翅脉变化

翅脉增多

翅脉的增多昆虫翅脉的增多主要靠两个途径。一是副脉的出现,一是闰脉的产生。副脉普遍存在于直翅类、等翅目、襀翅目、长翅目和脉翅目昆虫中,特别是在脉翅类昆虫中纵脉在翅缘处往往分成许多短支。闰脉常见于蚝游目昆虫的翅中,在蜻蜓目、直翅目昆虫也有闰脉出现。

翅脉减少

翅脉的合并与消失导致了翅脉减少,这两种情况普遍存在于较高等的昆虫中,只是合并与消失的程度在各类群中存在着一定差异。大多数双翅目、膜翅目昆虫翅脉合并甚为常见。合并后的脉的命名方法有两种情况:如果两脉不来自同一主脉以“+”号把原来的脉名连接起来,如M4与Cu1合并后的脉称M4+Cu1如果两脉来自同一主脉则在主脉的脉名右下角用“+”把支脉的序号连起来,如M1与M2并后的脉称M1+2。翅脉的消失可据各脉所在的位置加以判断;在缨翅目、半翅目的粉蚧及蚧的雄虫、双翅目的瘿蚊和膜翅目的小蜂等昆虫中,大部分支脉消失,仅剩一两条纵脉。

翅室

翅脉把翅面划分成的小区叫翅室。当一翅室的各边均被翅脉包围或仅基方与翅基相通时,这样的翅室称闭室(closed cell 或 enclosed cell)。有一边没有翅脉而达翅缘的翅室叫开室(open cell)。翅室用组成它的前缘的纵脉的简写而命名,如R1脉后的翅室叫R1室(cellR1),如果这一翅室又被几条横脉所分隔则按从基部到端部依次冠以第1、第2等来区别,如R1室被横脉r分为2室则基部的室叫第1R1室(cell1stR1),端部的室称第2R1室(cell2ndR1)。当两条翅脉合并为一条脉时,翅室以后一条脉命名,如Sc+R1后的室为R1室;当某一翅脉消失,其后的翅室实际上包括了两个翅室,命名时应考虑已消失的脉名,如R3消失,R2后的翅室叫R2+3室。但在具体类群中翅室又有不同的名称,如在膜翅目昆虫有中室、盘室、缘室等习惯称呼。如果翅面上的小室很多,则不一定每个翅室都予以命名,如在蜻蜓目、脉翅目等类群中许多小翅室无固定的名称。

订阅评论
提醒
guest
2 评论
最旧
最新 最多投票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abab
2 年 前

牛蛙

ryann
ryann
1 年 前

整理的很好了,但是不是里面有错别字?国脉?是不是闰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