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大哥的《解读昆虫记:读懂法布尔的昆虫世界》,整本书是科学与文学的交织、学术与艺术的融合。作为一本昆虫学启蒙读物,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打通严谨形式化的学术氛围与轻松日常生活的隔阂。《昆虫记》作为法布尔研究多载后总结的一本经典著作,可以说是昆虫学启蒙读物的先驱。它由一篇篇昆虫故事编撰而成,富含灵动的措辞与大环境感,但是经过岁月变迁,其中的环境已经和现在大相径庭。我们需要一个新的窗口重新打开并解读昆虫的世界。由于法布尔的书描述较为学术,精细且严谨,其中的故事需要后人用自己的观察经验进行解释与讨论,大哥自是其中的一员。从小到大对昆虫感兴趣,从钻研犀金龟到锹甲,再到赤翅甲的精细生物学研究,都是为了填补我们的一些昆虫与分类上的空缺与瑕疵。
为什么说这本书意义非凡,因为这是一本记录时间的书:记录着大哥与我的成长,记录着分类系统和昆虫学的发展;这是一件为初学者科普的工具,科普了昆虫世界的多样性,科普了科学领域吸引人的一面。
作为学者的成长
从2020年6月28日我生日那天正式入手老蛙的65mm f2.8微距镜头开始,我就算正式踏入了微距摄影的“天坑”。从一开始完全不用闪光灯,到后面用了环闪、双头闪、直闪,我在不断尝试中成长……想必大哥也有这样的过程吧。毕竟人生来就是块在一开始只记录本能的硬盘,在不断演算后才能适当利用自己的空间。在我只能拍高糊废片的时候看到大哥的图,心里只能说是羡慕和崇拜。虫体拍的透亮,晶莹剔透,说实话啊让我有些嫉妒(笑)。看到当时豆豆石柒几个人的图,甲虫光泽油润有质感,清晰可数毛,再看看自己的简直就是一片狼藉。相信他们也常常听到我说:“诶你是咋打光的啊打这么梦幻这么柔这么立体……”,但确实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后面和大哥些刷山就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了。表面上我在拍虫,实际上诶我就盯着大哥些的闪光灯看,看他们是怎么柔光的,在哪个焦平面上虫子最自然、最有微观的感觉,然后就是“天下作文一大抄,中国艺术一大‘借鉴’”,在这些基础上加以改进,让照片稍微能看点(手动狗头)。虽说这本书里我供了很多图,但是还是有很多图是我在没有掌握拍摄技巧的情况下拍出来的。再加上编辑错误使用raw文件使得图看上去不是特别精品……不过这都不是重点!这并不是一本图鉴!如果这本书受大家欢迎的话之后我还会和大哥出更好的一版!
我自己一开始并不太能看懂文献,也是在大哥的帮助下逐渐梳理一些类群的分类。大哥也算是让我坚定了一条路,就是远离“玩昆虫”,而是“学昆虫”。2020年的我是看到4厘米以上的虫就抓了做标本,以下的虫子理都不理的菜鸟,换句话来说就是一个“观赏性物种爱好者”。因为大哥是做锹甲的,我终于逐渐了解了做热门类群的艰辛与昏暗的氛围。于是我就开始了我的昆虫摄影和网站搭建之路。从自己研究普通昆虫学开始,再到收集各路资料,也算是挺有乐趣,不输收集各类虫子做标本。
昆虫分类学的成长与坎坷之路
我认为科学最最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探索几个意义:宇宙空间物质的意义、生物环境的意义、人类自我的意义。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先不谈宏观微观物理,就连最最基础的人类的生命与意识,甚至连生殖系统方面和基因方面我们都没研究透彻。我们想要寻找自己存在与宇宙的意义,最方便的就是通过“倒带”的方式从地球诞生之初推算生命是如何形成的。分类学,就是进化树的一种展示,告诉你在时光流逝下,不同的机遇产生了何种的奇迹。
分类学,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让人感觉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有些老教授辛辛苦苦一辈子做出的分类类群,就直接被后人用分子手段推翻了。比如等翅目并入蜚蠊目、同翅目并入半翅目。《昆虫记》中的分类记录,已然是17世纪的分类了。随着大量物种发表与修订,现在全世界的昆虫资源正在不断破解。虽说“昆虫之海永无止境”,但是搞好分类学是一切对生物的科学研究的前提。举个例子:你要做出一种药,你发现有一种虫子可以产生这种化学物质或者酶,但是你完全不知道这个虫子是哪种虫子,你不知道它是甲虫?苍蝇?是蜻蜓?没错,这就是完全没有分类学的世界。然后别人就必须要靠你给出的描述或者照片找到你这种虫子才能提出目标化学物质。因此,分类学应然产生,为的是方便人类的后续研究,至少你得能认清楚谁是谁吧。所以说,分类学是真正的基础学科,但是这个学科对于我们来说发展过程并不乐观。第一是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分类学的重要性,却要求在基础还没搭好的情况下大肆发展上层建筑;第二是用形式化与经济化的科学封锁人们对未知探索的欲望;第三是主观占有欲对学术研究产生的阻碍。
以科普之名
不幸的是,由于我们上世纪欠于昆虫分类学的发展,我们的的确确慢他人一步。甚至就连现在,我们最家喻户晓的主要科普问答平台的分类也都是老的掉牙了,给出的图片图例也是混乱不堪。科学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跳步的话真的会造成无法预料的失败,或者说是不可挽回的混乱。我拍了几千种虫子,但是鉴定的都很头疼,是因为文献材料描述过于抽象,没有线图或者标本图进行比对。也可能是我真的菜,看不懂某些文献里描述的部位或形状。我可能是个色盲,无法辨别红棕色与棕红色的区别……所以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归纳整理物种对应的生态图片与标本图片;我们要给爱好者和学者提供个线索,就是这个虫它长的是这个样;我们要拍摄清晰的图片,让你不会因为图片失真而完全看不出来细节,让你可以实实在在的和物种描述对上;我们要理出一套标准的中文正名名录,避免无数中文名一遍一遍的发出来,导致这个物种又叫这个又叫那个。我所希望的,仅仅是一个规范。拉丁名称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身为中国人,汉语是我的母语,我认为汉语最方便记忆。不过我知道,分类学要走的路还很多,比如现在的叩甲科就是比较混乱,仍需更多的研究与修订。为了弥补之前的空缺,我们只能这么做。但是,谁来做?比较得先能吃饱饭对吧(笑,不说那么多了)。为什么要写这本书,难道不是为了告诉后人,什么是昆虫,什么是分类学,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要怎么做吗?我们要怎么样弥补之前的损失与瑕疵?这就是科普的意义,最纯粹的意义。我们可以成为指引者,无论是我的网站,大哥的书和将出的《中国锹甲图鉴》,我认识的各位老师,都是为了给后人指出一条明路,别走不必要的弯路。
所以说科普,正是弥补前路之过、搭设未来之桥。
推荐各位昆虫爱好者们买一本回家看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万花曾目染,唯有青独在。
展示
速速购买↓↓↓
书名:解读昆虫记:读懂法布尔的昆虫世界
作者:詹志鸿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1326432
出版时间: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