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夜眠 202208
月华是一种光的衍射现象,只要云层薄,含水量多,月光就会通过云层中的水滴或者冰晶发生衍射。图中的月华成“C”型是因为右侧的云不太均匀透光。
宁静之篇
场景1:枝条
无论是蜜蜂还是蜻蜓,蝴蝶还是蛾子,都有相当一部分选择在晚上歇息。作为日行性的昆虫,只要不被路过的大型生物或者光线影响,晚上休息是很正确的选择。毕竟这些虫到了晚上就成为了瞎子,到处乱飞只会四处乱撞。那么溪谷的旅程从睡蜂开始。
睡蜂可谓是一些摄影师的典中典摄影题材。毕竟位置集中,行为奇特,而且不会乱动。方便布光和堆栈拍摄。花无垫蜂 Amegilla florea Smith, 1879会集结于一根细的枝条上,用颚咬住枝条并让六肢离开枝条,挂在树枝上。我也是头一次发现这么多只无垫蜂睡一块,但我就简简单单的拍了下就继续找睡蜂了。拍摄睡蜂主要还是要贴得足够近,让柔光板包住蜂的主体,再从侧面补光,就可以轻松达到这种效果。按需可以从顶部补光,这样复眼细节会更“正”一点。
蓝彩带蜂 Nomia chalybeata Smith, 1875和那些无垫蜂不一样,它们选择抱在树枝上。
炫长腹土蜂 Phalerimeris phalerata de Saussure, 1858也会抱在一些树枝上,被我的手电筒光吸引。但不久后又会回到那根树枝上。溪谷里会聚集很多唇蜾蠃 Eumenes labiatus Giordani & Soika, 1941,和长腹土蜂同理,但是却没这么机警,那手电晃几下也不会动起来。
当然,挂着的不只是蜂。因为蜻蜓自身的体重,它们不会选择在晚上像白天那样立在枝条,而是会挂在树枝上。白天巡飞的日本长尾蜓 Gynacantha japonica Bartenef, 1909和碧伟蜓东亚亚种 Anax parthenope julius Brauer, 1865会挂在树枝上睡觉。
李氏赤蜻 Sympetrum risi Bartenef, 1914 时不时会被手电筒的光打扰,但不久会在另一处落下。蓝额疏脉蜻 Brachydiplax chalybea Brauer, 1868作为一种较为小型的蜻,柔光板可以轻松覆盖,比较容易拍出干涉色,看似饱和度很高但是后期确实没拉多少饱和度。不得不说,把蜻蜓翅膀拍出干涉色也是很漂亮的。对于大型的蜓来说,可以使用短焦微距镜头贴近拍摄主体,或者将柔光板卷起闪光灯向前推光,让送出去的光可以被柔光板柔到就行。
场景2:叶面与草尖
布莱荫眼蝶 Neope bremeri Felder, 1862 会倒挂在叶子腹面睡觉,而较小的河伯锷弄蝶 Aeromachus inachus Ménétriés, 1859 或者点玄灰蝶 Tongeia filicaudis Pryer, 1877 会站立在路边的小草顶端。蝴蝶是典型的日行性动物,有些时候蝴蝶上灯只是因为有物体将它们惊醒,因为它们什么都看不见,所以看到了远处有光它们就会靠过去。这只河伯就被我惊醒,但是只要把光点照射在草的顶端它们就会自己飞上去,然后就方便打光拍摄了。很奇怪的是小区里刚羽化的亮灰蝶 Lampides boeticus Linnaeus, 1767 选择趴在了大厅的玻璃上,可能是因为被灯光吸引飞了进去。
榆凤蛾 Epicopeia mencia Moore, 1874 虽说是南京长得最像凤蝶的蛾子,但晚上也不会像一些凤蝶一样乱动。或者换句话说,大部分的蛾子,除了找对象的、产卵的,晚上都不太会动。不过如果四周有光源,它们就会扑过去。
卷象科也都是日行性的甲虫,到了晚上就不会像白天那样到处乱飞,而是找一个树叶上趴好,尽量抓紧点。比如这只朴圆斑卷象 Paroplapoderus turbidus Voss, 1953。
吉丁大晚上的也不太会动,不过这只脊长吉丁 Lamprocheila maillei Laporte & Gory, 1835 是在白天捡的,晚上就挂了。好看是真的好看,这种五彩斑斓的绿总是让人爱不释手,特地堆栈了两张图来拍它。此处建议双头闪光灯从柔光板的前端向后大光,可以拍出更加自然柔美的光线。
律动之篇
场景3:土地、朽木与树干
蘑菇,天气一潮湿就会“拔地而起”。看似静止的蘑菇其实生长速度非常快,不到几个小时可能就蔫了。
大青褶伞 Chlorophyllum molybdites Massee ex P. Syd. , 1900,一种很常见的蘑菇,身含剧毒。拍这张照片把手电开最高档放在后面,双头闪开1/128给前面补光,就可以拍出这种效果。如果它足够透光,效果肯定更好。
辐毛小鬼伞 Coprinellus radians Vilgalys, Hopple & Jacq. Johnson (Desm.) ,生长于朽木之上,为不少食菌昆虫提供了食物。拍这种蘑菇就要尽量用低机位拍摄,拍出“高大”的感觉。
针箍菌 Physarella oblonga Morgan (Berk. & M. A. Curtis) 也是生长在朽木上的小型菌,用肉眼看感觉就是一堆黄色小点,但是用微距拍摄就可以拍出它们的奇特之处。刚刚长出来的黄色小喇叭能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蛞蝓也是常见的食菌生物。
直角轴甲 Menephilus medius Marseul, 1876 是杂食性的甲虫,但有时会趴在木头上啃食真菌。
视角来到树上,8月是中华怪螳 Amorphoscelis chinensis Tinkham, 1937 活跃的季节。可以说中华怪螳是南京除了小跳螳最精品的螳螂,只在紫金山附近分布。虽说紫金山的中华怪螳数量很多,但想要找到它们的踪迹,运气不可或缺,此外还需要很仔细的观察。它们一般趴在树干上,体小而扁平,不仔细看很难发现。
臭椿树上常常徘徊着沟眶象甲 Eucryptorrhynchus scrobiculatus Motschulsky, 1853 和同属的臭椿沟眶象甲 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 Harold。区别是臭椿沟眶象甲的前胸背板白色,而沟眶的前胸背板乌黑,夹杂着锈红色。
淡裙猎蝽 Yolinus albopustulatus China, 1940 会栖息于松树皮上,有时会四处飞翔寻找食物。
场景4:草丛
螽斯和蟋蟀是夏日夜间声响的主要来源。一般的螽斯体型都比较大,其实算是比较难打光的。
石首棺头蟋 Loxoblemmus equestris Saussure, 1877 雄虫的脑袋稍有翘起,就是大家常说的棺材头。
黄脸油葫芦 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 I. Matsuura, 1951 是比较知名的养殖昆虫。雄虫和迷卡斗蟋一样好斗,也会鸣叫。
日本纺织娘 Mecopoda niponensis Haan, 1843 作为大型螽斯,鸣叫的声音甚至可以被称为噪音。当超过5只一起鸣叫耳朵就会有点受不了。
日本似织螽 Hexacentrus japonicus Karny, 1907 也在这个季节集体羽化。
黑叉盾猎蝽 Ectrychotes andreae Thunberg, 1784 选择在草丛的掩护下捕猎路过的马陆。
中国小头蛇 Oligodon chinensis Günther, 1888 作为一种吃虫子和鸟蛋的蛇,牙齿非常尖锐,但是无毒。运气好就可以看见它们在草丛中穿行。
翠青蛇 Ptyas major Günther, 1858 的数量相对于小头蛇来说就多多了。基本隔个几米就会有一条趴在草杆子上或者枝条上。眼睛很大,从眼睛的反光可以清楚看见我是怎么装柔光板的。
场景5:碎石与滩涂
夏天如果雨水太少,小溪可能会干涸,从而露出碎石滩。对于大多数生物,这里是完美的掠食和降温场所。
短尾蝮 Gloydius brevicauda Stejneger, 1907 作为南京少见的剧毒蛇类就会趴在碎石间或者石缝处,和环境融为一体。所以各位有夜晚调查的一定要注意脚边,以免它们被吓到然后咬你一口。拍摄剧毒蛇类一块挡蛇板或者柔光板和反光兜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操作可以尽可能保护自己因为它们攻击时只会撞在罩子内,当然身体必须要远离毒蛇,最好只伸一只手拍摄。
尖腹扁锹甲 Serrognathus consentaneus Albers, 1886 雄性和雌性也会时不时出现在溪谷的碎石上,可能是被困其中,也可能是为了降温。
八月初,正值婚窄东洋蚁蜂 Orientilla desponsa Smith, 1855 交配的季节。在碎石滩旁的石墙顶时常能看见路过的雌性蚁蜂。雄性蚁蜂则会被雌性吸引飞来。蚁蜂科的雌性均不具翅,长得像蚂蚁所以被称为蚁蜂。不过一般遇到的都是雌性,雄性出现次数很少。
异角青步甲 Chlaenius variicornis A. Morawitz, 1863 和杂色溪蚤蝼 Xya variegata Latreille, 1809 也是水边常见的生物。蚤蝼前足像蝼蛄一样特化成了挖掘足,会在河滩沙地上挖掘洞穴。
日月盗猎蝽 Peirates arcuatus Stål, 1871 会在滩涂泥地上挖洞,自己在白天栖息其中,夜晚出来觅食。和日月盗猎蝽相同配色的谦类丽步甲 Callistomimus modestus Schaum, 1863 也会在滩涂表面觅食。
在水多一点点的地方,黄边蜍蝽 Ochterus marginatus Latreille, 1804 会不停跳跃,白天就更像打了鸡血一般根本停不下来。若虫相比于成虫就没有这么好动,它们会选择背上滩涂上的小石子伪装自己。
霍氏蝎蝽 Nepa hoffmanni Esaki, 1925 的成虫和若虫并不是一直待在水中,当水快干了的时候它们会在滩涂上的小坑里躲好。
水边的泥地上会聚集很多晚间吸水的蛾子,这样做一是为了补充矿物质,而是降温。很多蜻蜓和蛾子白天为了降温会一头扎进水中再立刻飞出来。
红双线免尺蛾 Hyperythra obliqua Warren, 1894,拍摄吸水的蛾子尽量做到低机位拍摄,讲闪光灯亮度调高,这样可以将背景打亮。
拍摄水面上的昆虫,就要尽量让柔光板贴合水面,但不能碰上去。这样拍出来的效果还是挺柔的。长翅大黾蝽 Aquarius elongatus Uhler, 1896 是南京体型较大的黾蝽,虽然身体不怎么大,但是足展宽。
浅水区,小宽肩蝽属 Microvelia 会捕食掉落在水面的小型昆虫。无突水蝽 Mesovelia furcata Mulsant & Rey, 1852 比小宽肩蝽稍大,但习性差不多,也会游荡在水的表面捕食。
拍摄水中的昆虫则又要换一种思路,要拆除所有柔光设备。因为水就是一层柔光。如果你再加一层柔光的话,水面拍出来就是一片白。仰蝽科 Notonectidae 经常群居于水面之下,仰泳划行。混宽弧龙虱 Sandracottus mixtus Blanchard, 1853 则在水中畅游,很久才会到水面换气。
注:本文照片均为记录性质的微距摄影,并不是为了追求美感,而是追求被摄物体清晰、方便定种和分析细节。
拍摄设备:
Nikon Z7 ii + NIKKOR Z MC 105mm f/2.8 VR S + Kuangren Dual Flashlight K909